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1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眼中的程序化交易之路(转载)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精华
0
UID
116726
积分
166
帖子
57
主题
8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13-4-2
最后登录
2014-7-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11 11:16:0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我眼中的程序化交易之路
(2012-10-16 08:09:35)
  对于打算在程序化交易中获得成长或获利的交易者来说,在对编程语言和平台有基本了解之后,看下文应该会很有启发。
  一、多大程度上用程序化交易,或者说如何处理程序化交易与自己原有交易系统的关系。
  我自己接触过的相关交易者,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人,是老期货,之前有过较长时间的非程序化成功盈利的经历,通常是一种基于主观判断的技术流交易系统。在选择尝试程序化之后,试图实现或部分实现自己现有的交易系统,通常由他人帮助实现或改进;或直接使用商业化指标和模型。程序化对他们的帮助主要是体现在控制自身人性弱点上。指标信号也好,交易模型也好,成为他的一套辅助决策系统,通常都离不开他本人的主观解读,往往停留在手动下单或半自动下单阶段。
  在我看来,这种程序化交易是客观交易为皮,主观交易为骨。当然并不是说这就不好;但这好不好,往往还是无法突破他原有的主观交易能力的局限。如果他原来就是一个高超的主观交易者,那么程序化的使用效果一定也是很出色的。如果他原来交易能力一般,那么程序化的使用效果也平平。这是因为,在他对信号进行主观解读和筛选中,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和人性问题。半自动交易天然给了他犯错的机会,而这问题的解决程度,通常都不会和单纯主观交易时相差太多。但程序信号毕竟是客观的,是真正可在不确定性海洋中借到力的,经过长时间练习和磨合,最终效果肯定是改善而非倒退,而且改善程度会逐步增加。
  此问题是否能够根本克服?我觉得还是比较难。在交易的执行层面的主观研判,注定会让交易的历史一致性无法实现,回溯测试对这类交易者没有实质意义,顶多是心理意义。也就是说,这类交易系统本质上应该仍归属于主观交易系统,主观交易系统固有的局限性自然会依附于其主观交易的本质,这个问题是“胎里带”的。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使用的系统,通常并非完全由自己研发,而且老期货的知识结构通常也缺乏研发、测试、改进、信任程序化的必要理论基础,所以程序化永远只是一个工具的角色而不能进入交易系统的核心。这就好像一个刚刚接触攀岩的人,他可能会时常怀疑绳子、丝锁、岩塞这些工具是否能够承受自己的冲坠,而自己的手脚是自身的一部分,他天然信任。结果会带来什么心理感受?当他被工具挂在空中的时候,他心理很不踏实;而当他有机会手脚抓在某个平台上时,他才踏实。除非,1、这些工具是他自己打造并进行过测试的,就像一战时期及更早期的登山家和探险家们所做的那样。2、他们在自己信得过的过来人的指导下,选用某个品牌某种型号的工具,并且自己也在亲身体验数次之后。3、因为特殊职业有机会看过别人用各种不同的用法使用各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工具,获得了极其多的间接经验之后。4、他们虽然不自己打造,但拥有足够丰富的力学知识、机械知识、冶金加工、材料工艺等知识之后,知道诸如不锈钢,获得多少承重需要多少直径;硬铝,多少承重对应多少直径;硬铝中的铜、镁、硅等比例对性能的影响等等,那么他在有这些知识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对商业化材料的了解,来选择信任这些工具。只有在这四个前提下,我估计他们才可能放松自如地挂在工具上喝咖啡听音乐睡觉。也就是说,要内心真正说服自己像信任自己的手脚一样信任这些工具,是有前提的,是不可能每个交易者能获得这份超越的。我本人,先是具备了部分3和4的前提,然后获得了1的前提,受益于朋友的影响,但总体上是一个自觉的和自我学习自我暗示的过程,目前我已经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谁都不会去纠结自己该留左手还是右手,是吧?都是自己的手嘛。两只手干活不是更好吗?
  以工具论来看待程序化的交易者,往往会经历如下反复:新理论的好奇和尝试→高期待→失望→放弃或否定。程序化交易模型自己的研发参与程度越低、测试越不充分,信任度就低;但缺乏了解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越容易被他人的宣传、测试的表象所迷惑,将来的预期落差也会越大。所以,这类交易者搞程序化,更像是赶时髦,不用太久就会放弃这个新工具或者改用别的,要么就是对自己的主观判断老一套敝帚自珍起来。最后丢下一句“‘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才是最高境界”之类的话。
  这种用程序化使用方式,和看MACD或KDJ交易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再用MACD,而是用一个改良的、自定义的指标。他们讲究不同的场合下对指令进行主观筛选和过滤,所以他们最前端的尝试也就仅仅到半自动化而已了。有人估算了一下,目前国内用半自动程序化交易的资金占总的程序化交易的资金量的90%。我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信,不过说这话的人,本人看来也是熟稔于半自动化交易。
  第二种人,是新手,或仍未有长期盈利经历的不成熟交易者,他们是想在程序化中寻找突破、寻找圣杯。他们勇于接受和尝试任何可能赚钱的方法。但其实搞程序化和搞主观交易是一样的。这个行业的成功者,真的不是普罗大众靠一腔赚钱热情就能成就的。
  他们的不成功,瓶颈往往不在于对程序化的定位太低,而是自身潜质的局限或性格缺陷的制约。但如果有人带或碰巧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那么达到行业平均水平还是有希望的。但由于他们对任何理念的理解都欠足够的深度,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在不同的方向上被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迷失自己走上歧途。又或者他们想要赚钱结果的心思太急切,主动在不同的方向上来回跳跃,浪费时间。
  这样的人,如果他们在入市前有过良好的数理和逻辑训练、或编程训练,如果他们看过那些谈论交易的经典书籍并且深刻理解并贯彻,仍有可能较快成功;或者他们会主动跳过主观摸索阶段而直接走上客观化程序化的道路。在最终存活下来的交易者中,很多人可能就是已经具备成功交易者的一些特质了,而欠缺的那块正好就是客观化交易可以弥补的,这才是天造之合。没必要去先学习怎么用主观交易赚到钱,再学习怎么把自己的系统客观化和程序化。
  第三种人,是彻底的机会主义者。他们不会纠结于自己原有的成功的主观交易模式,而对新东西一样勇敢、彻底,但非全身心尝试。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把程序化看成工具,不如说他们把所有一切连同他们自己的主观一套统统看成工具。他们往往聪明、见识广、学习能力强,而且往往自觉不自觉就置身于可以轻易接触新东西的位置上。因为做一个选择或尝试太过容易,也因为他们确实具备出色的理解力让他们对所尝试的工具在短时间内就快速理解,也确实具备出色的观察力让他们在筛选的时候总是那么容易正确,所以他们同样不太关注系统的测试的充分性和历史一致性。就像探险者中的装备主义者,他们会信任装备,但他们会更容易动辄更新装备,甚至,上个月还在说这个有多好,这个月就已经换掉了。但他们身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就是他们在选装备的时候会有“客观的主见”——往往是看技术参数。看菜下单的方式其实是一种避开枯燥研发和试错的捷径。还有一个共同点,这样的人,是有一定的财力基础的。因为崇尚多快好省,分析和研发就草草进行了,但很多实盘尝试,是有资金底线的,是多少要交一些学费花一些学时的。一个为生活费着落而操心的人,在任何尝试的时候都很难保持一个好心态,在尝试时,都需要花更多心力说服自己。
  但如果不是那么聪明有见识,这种心态构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浮躁,不利持续成长。其实我个人倾向于先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再去考虑捷径的意义。只要有这个能力,那么任何现成的间接经验都能被发掘出价值,统合到自身对交易的理解中,唯一无可奈何的就是所处的位置能够提供的资源多寡。程序化如此,基本面交易亦如此。从赚钱角度来说,机会主义未尝不可。不过从研究角度来说,现实中的学术界大牛,还真没有走这条路出来的。

Rank: 1

精华
0
UID
217759
积分
3
帖子
3
主题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5-8-23
最后登录
2015-10-6
12#
发表于 2015-10-5 00:00:45 |只看该作者
研究精神不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精华
0
UID
186298
积分
10
帖子
7
主题
3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4-5-7
最后登录
2016-2-22
11#
发表于 2015-3-19 09:02:08 |只看该作者
好问顶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精华
0
UID
195694
积分
5
帖子
4
主题
0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4-10-21
最后登录
2014-12-18
10#
发表于 2014-11-22 08:41:43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精华
0
UID
194546
积分
65
帖子
47
主题
13
阅读权限
30
注册时间
2014-9-29
最后登录
2017-11-16
9#
发表于 2014-10-29 14:27:11 |只看该作者
如此好文,先顶再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精华
0
UID
73474
积分
1249
帖子
695
主题
30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11-10-22
最后登录
2015-11-6
8#
发表于 2013-4-11 21:10:12 |只看该作者
好文分享,顶楼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5Rank: 5

精华
0
UID
31697
积分
671
帖子
137
主题
13
阅读权限
60
注册时间
2011-4-2
最后登录
2020-10-8
7#
发表于 2013-4-11 11:49:43 |只看该作者
楼主费心了。。慢慢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精华
0
UID
89554
积分
122
帖子
44
主题
5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11-12-29
最后登录
2013-4-11
6#
发表于 2013-4-11 11:25:55 |只看该作者
好文分享,顶楼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精华
0
UID
116726
积分
166
帖子
57
主题
8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13-4-2
最后登录
2014-7-16
5#
发表于 2013-4-11 11:17:20 |只看该作者
  寻找倚天剑屠龙刀式的策略不如寻找许许多多特异性策略。这就好比是中国厨房和欧美厨房的区别。传统的中国厨房是工具少,技巧多,一具多用。尤其是传统厨房,切肉切菜切丝切块到拍黄瓜蒜头都用一把刀,盛酒盛水盛饭盛菜都用大海碗,扒饭夹菜剥皮剔肉拨豆腐都用一对筷。而欧美厨房,为实现每个特定功能都会有专门的工具匹配。哪个好?其实看看当下年轻人的选择就知道,大家现在越来越多地把各种非必需的厨房工具搬回家,而不是像祖辈那样在用法研习上费时间,效率肯定是有区别的。在交易上,研发或实践,我都感受到非对称策略、缺陷策略,空间非常大,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它们的选取和组合,是本身就可以构成资金管理的有效的方式。它们的组合,由其独立性,比一把屠龙刀式的策略内部实现资金管理,可以构造出更多变化且相互干扰更小,减少了不确定性。另外,这种组合,还应该包括跨参数组合,我之前提到的对参数意义的挖掘,就用到了。若存在多个参数组的“稳定岛”,其对应不同的特征形态,其实内在逻辑就已经发生了一些偏移,就可以看成两个策略进行组合。同样,还可以进行跨变量组合,跨逻辑组合。前者是对一些关键的控制性变量进行调整,额外增加捕捉某些特征的强度或规避某些可能带来业绩不稳定因素的特征,就可以视为新策略或加减仓依据。后者是增减一些逻辑开关,比如分别写成日内交易和隔夜交易,就可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总之,丰富的、特异性的非对称策略和缺陷策略,带来了丰富的组合手段和资金管理手段。程序化交易的组合架构,应该类似于航母编队。一支编队可能只有一艘航母,但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辅助舰只,但其实战性要超越三艘裸航母,而经济性又优于三艘裸航母,多好?!
  四、程序化交易的未来
  如果现在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用QQ、微博、微信,当然不会影响生活,但我很担忧这样的人在未来怎么办。也许他的孩子长大后会对他说:“跟你聊天真没劲,这也不懂,那也不知道。”如果把期货当成随身携带的老虎机,那不懂程序化也无妨。但如果想说自己已经很懂期货了,但居然不懂程序化,或者对程序化的理解很肤浅,我肯定“嘘”他。
  金融行业在十年前基本就是美国最赚钱的职业了,而那些制造业及其研发机构却面临巨大的压力,大量高级人才被裁员后,就有一部分进入金融部门成为研究员;原来想从事研发工作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在传统领域也面临就业困难,也涌入金融行业。他们带来了非常先进和复杂的数学工具。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人又被赶来赶去,分散到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地。危机后三年成了对冲基金飞速发展的黄金三年。对程序化交易的未来,我们不能无视国际上先锋们的动向。
  基于对市场的复杂性、以及行情波动性的基本认识,我觉得程序化可以在以下方面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料:
  1、基于混沌的模糊化分析和控制理论
  2、基于分形,尤其是其中的统计自相似部分
  3、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4、模式识别领域
  5、波谱分析领域
  6、非线性期望的数学理论(用于风险控制)
  ……
  程序化交易也可以超越波涛所论及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而深入到计算机化基本面分析、计算机化突发事件(消息面)分析、计算机化心理(舆情)分析等。可能也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最终把非专业的散户、非专业的投机方法,排挤出市场。未来,这个市场的狼,会越来越多,你是狼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精华
0
UID
116726
积分
166
帖子
57
主题
8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13-4-2
最后登录
2014-7-16
4#
发表于 2013-4-11 11:17:10 |只看该作者

  三、程序化研究与程序化交易
  在反复的测试中,在各类系统的敲打中,你会发现一些原来肉眼看不到或会忽视的行情特点。这个反复猜想、尝试、否定、改进、再尝试的过程,非常类似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室研究。而且和那些实验员一样,你得写实验报告:把每次改动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纵向横向比较,解读其中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对象,还有必要自定义一些指标来揭示一些变化规律,就如同实验室需要添置一些新仪器一样。我个人至少目前为止,坚信这才是真正的程序化研究。程序化研究的标的,就是行情自身的特征。就像自然科学的研究,它的目的往往很基础,就是想把某个东西弄明白——把它们的特征、结构、变化规律找出来。其艰苦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分子以下层面上进行研究,由于量子效应,非线性特征逐渐占主导,这层面的材料科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除了基本的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的指导和仪器的帮助外,真的少不了通过海量的试错来实现的,而且还不一定有结果,还要有点运气。
  程序化交易,是想着怎么用这些特征。但没有程序化研究的程序化交易,往往走不远。它们总是在试图把自己的既有的主观系统客观化而已,量化到一定阶段,就有瓶颈。真正沉下去的研究,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又会产生更多问题,而这往往是原先想不到的。这在科学领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源源不断产生灵感,让自己对行情的理解和策略库本身都得以持续增加。而通过程序化研究,由着自己对行情的新见解产生新的策略,可能对交易者来说真的是不可或缺的收获。
  有位专业从事基本面交易的团队带头人曾经如此评价交易的本质:“这是逐渐接近事物本真的过程。”我深以为然。这话的潜台词表明了三点:过程的曲折和艰苦,有捷径也轮不到你,这个行业就是精英竞技场,就是这么残酷;方向是更深入、更细致、更纯粹,那些泛政治化和阴谋论的方法是没有立身之地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没必要迷恋别人用其他方式获得的暴利。我觉着这话用来评价程序化研究和交易一样合适。只不过,基本面领域的“事物”,主要是指品种、产业链、市场;而程序化领域所对应的“事物”,主要指波动。程序化研究就是用计算机程序探索波动规律的过程。那种把程序化看成只是把自己的交易方面的想法用程序写出来,是买椟还珠,珠都没拿到,自然看程序化怎么都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当我看到波涛的《原理》的引言中提到程序化的两条发展路线,其“革命”和“改良”的两种划分,和我对这个圈子的认识,基本是一回事。并且非常荣幸的是,波涛和我一样,认为后者只是传统技术分析方法的计算机化应用,而前者多代表的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化的技术分析方法”。工具论者并非真正理解程序化的人,我的感受没有错!
  其实中国国内的程序化研究者很多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缺少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训练,他们缺乏西方科学的那种从分析到综合的自下而上的思路;反之,他们中的部分人喜欢在形而上的立场上创设和推销观点。目前国内公认的最好的讲程序化交易的书还是波涛的三本。但有网友认为其思想精髓也没有跳出《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如果要说程序化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是应该直接看看国外。国外,在70年代及后几年,是程序化研究的黄金时期,那时候,石油危机、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市场波动率大增,趋势行情层出不穷,就像最近十年。但那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推广。程序化研究的测试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那时候只有大公司和专业机构才能有这样的人力物力,加上程序化交易是新事物,投入使用之前透彻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那时候研究和应用是一个相对分离的状态,这导致那时候出了很多的量化交易的基础研究层面的学术报告。这类报告主要是揭示了金融市场的一些共性和内部的差异性,也即主要是回答金融市场是怎样运动的,但直接赚钱的法门并未有多少。包括著名的唐奇安通道,其实就是来自于这类报告。在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一书中,也经常提到那类研究成果。不是说后面的报告消失了。而是这段时期的报告提供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和最有共识的一些理论和工具的基础。但我相信,后来,随着专业投资机构的兴起,也随着个人电脑性能的提高,程序化研究不再是一种集中的行为,而是分散的,机构和个人可以独立作深入研究,并自由决定是否公布成果。但量化交易一旦规模扩大,市场容量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资源,为了独享市场容量,商业机构和个人肯定是倾向于将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列为机密。后面的报告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适用性的统计分析,离实用及揭示行情本身特征就越来越远了。
  而在国内,用程序化进行实战的最早一批人,其实也不是期货人士,而是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者。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在80年代末就开始了,国外的软件平台天然就提供相对成熟的程序化交易编程功能。加上外汇交易的连续交易无停板特性让程序化发挥更加无限制。但外汇的全球市场一体化也导致某些简单经典策略无法实现盈利,因为老外们已经在这个市场用滥了。
  我们在程序化交易中,常会有以下一些问题。
  在墨菲的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同样的策略下,不同品种有不同的优化值。这个值我认为就是一种表征品种特性的特征值,就像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区别,区别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我们还可以追踪证明这些区别是稳定存在的。我个人一开始持的观点是,认为坚持用一种相同的参数和逻辑来对待这些注定有区别的品种或时间周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证明,这种区别不但历史稳定,还有一定的规律。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发现,对待这类区别,完全可用微调策略的方式来解决,这是研发接近尾声时的工作,而更重要的工作是逻辑、是思想。
  对于组合方式,波涛在书中用统计数据提出了单策略多品种或单策略多周期要比多策略单品种表现好的观点(《原理》第九章第二节)。我个人认为,这和他的统计的策略模型的异质性不足而跨市场的各品种之间的异质性却很强有关。我个人认为,组合的价值在于业绩波动性的错位平滑效果,它只能通过业绩的差异性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策略间,还是品种间。可惜,国内民间合法投资渠道有限,门槛高,政策限制多,交易成本高。而很多品种之间有是高度联动的。比如,黄金期货和黄金T+D就没有组合价值;债券市场只有具备资质的机构可以,而个人投资债券的品种非常少;票据市场个人不能投资;股市是T+1的;合法外汇渠道没有杠杆。我们在国内能感受到的只有有限的几个活跃期货品种之间的高度的联动性,而农产品和工业品虽然存在行情风格的异质性,但农产品在应用常规趋势系统时效果实在不怎么样。所以,在国内,现实是合法品种数量太少,品种间相似性太大,我认为多策略比多品种更重要,前提是这些策略必须有足够的异质性。否则近亲繁殖,恐怕可能导致业绩波动的加剧——尤其是建立在趋势追踪系统上的策略,因为趋势追踪系统的丰富性远逊于非趋势系统。当然,趋势追踪系统其远高于非趋势系统的长期数学期望水平,令其注定应该成为整个组合的骨干。“多策略比多品种更重要”的这个认识,我的依据来源于自己的直观观察感受、朋友的程序化实践的体会、还有网上其他人的体会。其实国外真正的多品种组合,是投资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寻找一切能交易的品种:现货、期货、股票、股指、期权、汇率、利率、债券、CDS、房地产、各类基金等。如果放在全球,那么真的,哪怕只做股票,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都可以提供足够的异质性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ottom

静态版|手机版|联系我们|交易开拓者 ( 粤ICP备07044698   

GMT+8, 2024-5-4 18:03

Powered by Discuz! X2 LicensedChrome插件扩展

© 2011-2012 交易开拓者 Inc.

回顶部